来源:市统计局 发表时间:2022-10-29 19:02
进入三季度,防城港市按照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要求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经济呈加快恢复势头。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前三季度,全市生产总值688.37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4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68.59亿元,增长4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374.04亿元,增长4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245.74亿元,增长4.6%。
一、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增势
前三季度,全市早稻总产量4.75万吨。蔬菜(含食用菌)产量30.25万吨,同比增长6.8%;园林水果产量6.70万吨,增长19.0%。水产品产量48.08万吨,增长3.3%。肉类总产量4.67万吨,增长3.5%,其中生猪出栏36.61万头,增长8.8%。三季度末,生猪存栏38.04万头,增长4.5%,其中能繁母猪下降8.1%。
二、工业生产加快增长
前三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2%,比上半年提高2.1个百分点。分经济类型看,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1%;股份制企业增长16.7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.5%。分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.6%,制造业增长5.5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.0%。从主要行业看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3.0%、28.8%、19.0%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,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成倍高速增长,分别增长141倍、4.2倍。从产品产量看,成品糖增长25.1%,钢材增长15.1%,磷酸(含量85%)增长67.7%,硫酸增长10.9%,熔炼用废钢增长8.4%,精炼铜增长3.8%。
三、交通运输,港口生产较为平稳
前三季度,全市公路客货运周转量35.92亿吨公里,同比下降0.2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.5个百分点;水路客货运周转量241.40亿吨公里,增长8.7%,比上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;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245万吨,同比下降1.4%,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3.33万标准箱,增长18.9%。
四、服务业保持增长
1-8月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.9%。其中,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、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收增长8.7%,比上半年回落4.0个百分点;互联网和相关服务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87.0%;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增长27.8%;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5.1%。
五、市场消费平缓恢复
前三季度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.4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.1个百分点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.1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.2个百分点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7.9%。按消费类型分,餐饮收入下降9.9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.7个百分点;商品零售下降2.5%。从商品类别看,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,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4.3%,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7.3%,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7.5%,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36.2%,体育、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1.5%,粮油、食品类零售额增长4.8%。
六、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升
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增长3.3%,比上半年加快2.7个百分点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2.6%;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.9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.3%,比上半年提高8.2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.1%。分领域看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.5%,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.9倍,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3.0%。民间投资增长3.2%。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2.8%。
七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,金融信贷稳健运行
前三季度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.11亿元,同比增长0.3%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.3%;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.71亿元,增长1.4%,比上半年回升7.6个百分点。
9月末,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3.98亿元,同比增长10.3%;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79.56亿元,同比增长16.1%。前三季度,本外币新增贷款164.26亿元,同比增长67.4%。
八、居民消费价格涨势平稳
前三季度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.7%,与上半年持平。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“六涨二降” 其中,涨幅最快的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.6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、食品烟酒类、衣着类、生活用品及服务类、医疗保健类分别上涨2.8%、2.8%、1.7%、1.7%、1.2%;居住类、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分别下降2.3%、0.5%。
九、居民收入小幅加快,就业形势总体稳定
前三季度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8元,同比增长3.1%。按常住地分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5元,增长1.9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5元,增长5.0%,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加快0.1个和0.4个百分点。
前三季度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86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48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525人。